两会E起说:科学减重加强体重管理中心和门诊建设_新闻频道
近日,由央视网与E药经理人携手策划的“声音·责任 两会E起说”特别节目——科学减重,加强体重管理中心和门诊建设,助力健康中国发展专场正式推出。在本期节目中,专家们就中国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及体重管理展开了深入探讨。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体重管理年”的关键节点。根据相关报告,中国成年人中超重及肥胖率已经突破50%,而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肥胖防控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有关部门于2024年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将2024年至2026年定为“体重管理年”。
多维评估 肥胖诊断更加精准化
什么是肥胖症?肥胖对健康究竟有哪些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小汤山医院综合内科副主任王一书详细阐述了肥胖症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肥胖症。她指出,判断肥胖症不能仅凭直观感觉,而是要依靠科学的评价指标。临床上常用的几种初筛方法有体重指数(BMI)、腰围以及体脂率等。BMI是通过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出的数值。在我国,如果BMI超过28,则表明该人属于肥胖症。此外,腰围是评估腹部脂肪堆积的重要指标,成年男性的腰围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厘米,即存在中心型肥胖,即使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也应予以关注。体脂率同样是一个衡量肥胖的指标,成年男性的体脂率大于等于25%,女性大于等于30%时,则表明存在潜在的肥胖风险。
肥胖不仅仅是体重的增加,它还会显著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4年10月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明确了肥胖的分级标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市减重与代谢外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张鹏表示,BMI值在28到32.5之间被定义为轻度肥胖,32.5到37.5为中度肥胖,37.5到50为重度肥胖,而BMI值超过50则被归为极重度肥胖。在临床病症的机制分析中,肥胖的成因多种多样。部分患者属于胃肠饥饿型,即胃肠道信号会促使他们摄入过量食物;还有一些则是脑饥饿型,即尽管胃肠道没有饥饿感,但大脑却产生了食欲。此外,低代谢型肥胖也是一种常见的类型,这类患者由于代谢水平较低,更容易积累脂肪。
肥胖症不仅是引发慢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还对医疗体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王一书表示,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及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也已达到29%。若当前趋势持续下去,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将达到65%,这将显著增加医疗开支,加重医疗负担。
创新诊疗 多学科协作推动科学减重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编纂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汇聚了130余名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涵盖内分泌科、营养科、外科等12个专业领域,构建了一套全面且综合的多学科诊疗方案。张鹏表示,这份指南倡导将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科和减重外科等学科整合,构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凸显了建设体重管理中心或多学科减重医学中心的必要性。这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率,还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医疗支持。
北京友谊医院的代谢疾病减重治疗多学科门诊便是当前体重管理领域的一大亮点。张鹏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该医院着重解决了患者不知道挂哪个科的痛点问题。在每周三,医院将内分泌、营养、减重外科等科室集中在同一诊区,共同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诊疗服务。患者可根据自身需求精准选择所需科室,从而避免了因挂错科导致的时间浪费和治疗误导。此外,医院通过“绿色转诊”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诊疗服务,节省了医疗资源并提高了诊疗效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设立了以内分泌科为核心的肥胖综合治疗专病门诊。李小英表示,随着新型减重药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寻求专业治疗。医院的诊疗模式强调多学科合作,内分泌医生、减重管理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共同为患者提供综合性治疗。医院还通过线上平台持续追踪患者体重变化,提供远程支持和个性化指导。
总结肥胖诊疗经验 推动医院学科发展
体重管理中心和门诊的开设,不仅改善了肥胖症患者的就诊体验,也为医院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张鹏指出,肥胖在目前的医疗系统中并未作为一个专门的疾病进行管理,其学科建设仍处于空白。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案,但是针对肥胖症治疗的目标还不明晰。建立一个集多学科协作、诊疗标准化于一体的肥胖治疗体系,将成为推动医院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
肥胖作为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将逐渐成为内分泌学科发展的新兴领域。李小英指出,体重管理不仅仅是针对肥胖患者本身,还涉及对全体人群的疾病防控管理,尤其是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管理上。当前,慢性病管理已逐渐向基层社区下沉,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人群将逐步回归社区进行健康管理。
王一书则从政策的角度提出,未来体重管理中心和门诊的设立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尤其是对于学科建设、多学科协作和诊疗流程的标准化。此外,体重管理中心和门诊的设立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的质量控制。通过定期对体重管理中心的诊疗流程、服务规范以及疗效进行评估,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科学有效地治疗,降低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
本文地址: http://www.2345u.cn/article/3.html